2023-01-300次浏览来源:网络
(大学引进博士,到底有多水?)
博士也能批发?
前段时间,湖南邵阳学院发布一则博士人才引进的名单和待遇公告后,直接被推上了舆论风口。
公告显示,邵阳学院拟引进23名博士,其中每位博士引进费35万元,科研启动费15万元,过渡性租房补贴14.4万元,不需解决配偶工作的增加引进费20万元,每位博士的引进共花费84.4万元,合计1906.8万元。
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来促进教学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动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各家高校都在做的事情,本来也是很稀松平常的。
然而,再细看一下公告内容后,相信很多人都会不淡定了——这23名博士,都来自一所名为菲律宾亚当森大学的高校。
绝大部分读者应该都从来没听说过这所大学,而且提起菲律宾,大家普遍的印象是发展水平比我们落后许多,既不是教育强国,更不是传统的留学目的地。
此前我国的留学热潮,学生的去向基本上都是海外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出国留学也由此被称作“学历镀金”。
那么,这所位于菲律宾的亚当森大学的博士学历到底有无含金量?
一般来说,国际公认的四大世界大学排名是: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和ARWU软科排名。
但在除了QS排行榜外的其他三大榜单中,亚当森大学都“榜上无名”,在2022年QS的亚洲高校排行榜上,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也只排到了第651位。
所以,从学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亚当森大学博士的含金量,确实需要打个大问号。???
在QS中国的官网上,亚当森大学的研究成果水平被注明为“Low”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1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官网就曾发布一则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审查的公告,共罗列了五所高校,其中就有亚当森大学。
根据公告的补充说明,这几所高校“为了盈利,借疫情的缘由增开大量在线课程”,“通过降低录取条件、毕业要求或缩短学习时长等方式,大肆招收中国学生就读,并声称不需出国就可以轻松获得海外文凭”,“涉嫌变相售卖文凭,严重侵害了留学人员利益”。
换句话说,亚当森大学已经是被官方定性过的涉嫌“售卖文凭”了。
那邵阳学院引进的这23名菲律宾博士,显然也是难与“高层次人才”扯上关系,更不值得花1900万高额经费来专门引进的。
在引发舆论强烈批评之后,湖南省教育厅在7月24日发布情况通报,认为邵阳学院在博士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当做法,已责成邵阳学院纠正不当做法。
至此,这次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但是,这种批量引进水博的现象却并不是个例。
随后河北邢台学院也被曝疑似存在批量引进“速成博士”的情况,涉及的13人均为韩国高校博士,专业里竟然还有所谓的“中国学”。
中国人去韩国读中国学的博士,这件事离不离谱先不细说,其实早在2018年,一所韩国地方大学就被查出招来中国留学生读全日制博士,却安排他们在12天内就修完一个学期的课程。
不会韩语也没关系,学校可以进行汉语翻译,甚至有直接用中文授课的课程,上课时间还“贴心”地安排在了中国每年寒暑假的时候。
2019年,韩国三大报纸之一的《东亚日报》更是直接指出,“来韩留学拿速成博士学位,韩国恐成中国的‘学历工厂’。”
入学和毕业基本无门槛,17万元左右的学费加上均价1.8万元的中介费,相当于20万元左右就能买到一个博士学位,可不就是能称得上“学历工厂”吗?
当学位沦为一门生意,注水就成为常态,含金量自然也大打折扣。现在一个的现实是,通过搜索引擎,以“速成博士”为关键词,马上就能搜出很多相关广告。
这类广告主打“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国内认可”,可以说,速成博士已经成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产业链。
没有办法的“办法”?
部分人想走捷径,蒙混过关地提升学历,倒是不难理解,但一些高校居然还愿意花高价来引进这类水博,就让人有些看不懂。
邵阳学院的一名二级学院院长曾对媒体表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
这的确是很多高校选择引进水博的原因。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就在不断扩大。经过近十五年的扩招,2007年的毛入学率已达23%,我国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在这轮高校扩张的过程中,许多硕士和本科学历的毕业生都加入到了高校教师的行列。
初期“走量”的扩张式发展获得成效,但短期内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校债务风险问题突出,所以到了2010年前后,多数高校的扩张逐渐画上句号,竞争的焦点转移为“提质”的内涵式发展。
而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逐渐外化在了高校更名、申请博士点的争夺和对科研项目的追逐上。
因为学院如果要更名为大学,或者要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必须在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这些标准也的确是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
比如,《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
《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2020年)》也规定,如果要申请硕士点的话,除艺术体育类院校外,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不能低于25%。
也就是说,在我国,不论是申请硕士点还是晋升大学,教师的博士学历占比都是非常重要的硬性指标,如果达不到这个比例,更名、申硕以及申博肯定就没戏。
已经有研究发现,高校更名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可以拓展办学空间,吸引优秀的师资和生源,提高办学水平等等。而如果始终无法更名或晋升的话,在日渐激烈的高校竞争面前,也势必会陷入积弱境地,甚至被淘汰出局。
所以,很多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提升学历水平,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变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而教师队伍的博士学历占比是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
解决办法也很明确,引入博士就行了,可问题就在于,地方高校如果要靠自己的办学实力和资源条件来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入,是很难的。
而且别忘了,早先以本科生、硕士生学历加入高校师资队伍的这些群体,还占了大量的编制。
另外,国内外博士的申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要申请欧美国高校的博士,不仅有绩点要求,还要有外语成绩、推荐信、个人简历、研究计划和研究成果等,光是材料的准备,没有半年至一年是搞定不下来的。
而且博士的培养周期也十分漫长,正常攻读完一个博士学位,往往需要花费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或者直接面临无法顺利毕业的风险。
也正是因为这样,博士是相对稀缺又具有含金量的学历水平,所以,即使现任教师一番苦读拿到博士学位后,多半都会选择跳槽去更好的平台。
所以,一些地方院校的晋升困境便在于,想要高学历的博士人才,对外的吸引力还不够,而对内让在职教师正儿八经读个博士学位,难度高、耗时长不说,大概率还留不住。
“速成博士”背后的产业链
那有没有一种省时省力、效果还很显著的解决方法呢?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校看准了中国国内高校教师需要快速提升学历的市场机会,开始与中国高校开办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帮助其对教师进行学历提升。
这些海外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学校并不知名,办学环境质量也一般,博士的入学和毕业门槛都不高,时间通常仅需两年左右。
最关键的是,这类学校所授的文凭是能得到我国相关部门承认的,所以读什么专业、在哪里读、读了多久的影响并不大。
就拿邵阳学院来说。去年5月,申硕动员大会上的发言中指出,攻坚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一步”,“必须背水一战”。
今年,邵阳学院花1900万引进水博,被舆论攻击“不值得”,可人家图的本来就不是什么高水平人才,而是他们的博士名头。
虽然含金量低,但能用来完成申硕指标,这就足够了,而且在职教师拿到这种博士学位后,大多也不会跳槽。
既然仅需要一纸文凭,那就是个“花钱买学位”生意层面的事情了。在某学校的联合培养项目的宣传材料中,甚至还直接写明:“提供一条教师晋升讲师和高级讲师获取博士学位的快速途径。”
这些项目不仅提供中文辅助教学,安排到寒暑假集中授课,疫情期间甚至不用出国,直接在家上网课就能拿文凭,现在综合的价格在12万左右,包含留学服务费和博士项目的学费,还顺带把翻译、作业和论文枪手代写等相关利益链也带动了起来。
花十几万元轻松拿到博士学位后,再作为高学历人才被引进,就能拿到数十万元的“安家费”,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
据媒体采访的一位相关留学中介透露,确实有许多国内的高校在职教师去菲律宾、马来西亚提升学历,他们多是高职大专、本科院校的老师,占到了她所接触到的留学群体的70%—80%;作为留学中介,他们甚至会被请到一些二本高校为教师们开留学讲座。
许多老师读博期间有在职工资,因为学校是很支持老师们出去速成博士学历的,有的学校甚至还可以报销费用。
这次被曝光的邵阳学院和邢台学院,引进的速成博士,也基本都是原来就在学校任职的老师,可谓“自产自销”。
这些学院的野路子走得太舒坦,便越发在舍本逐末的路上越走越偏了。
邵阳学院事件曝出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博士表示,2021年他在邵阳学院官网看到招聘食品安全方向博士的信息,而自己的论文也是食品安全方向的,本以为“门当户对”,曾两次投递简历,都被拒绝。
当第二次收到被拒的邮件以后,张博士就没再联系该校。结果却是,邵阳学院放着985对口专业博士不要,反而招聘了哲学、教育学的菲律宾博士来做理工科老师。
在媒体对邵阳学院某二级学院院长的采访中,他提到:“如果是来应聘的,不对口专业的老师肯定不要,但自己学院送出去的,我们必须要接收。”
这样的操作不止邵阳学院,也不止一两所学校,这条“速成博士”的产业链,更堪称“三赢”好手段。
教职工轻松拿到博士学位,作为高学历人才被高价引入高校继续任职。高校的博士占比和国际化水平均得到提升,能以新硕士点新大学的身份获得更多竞争优势。海外高校则赚到了持续不断的生源和学费。
“质”与“量”的协调
看似是一个“三赢”的局,但从本质上来说,“速成博士”就是教育功利化的产物,一些院校为了获得更多办学资源,片面追逐学历指标,结果本末倒置。
此前韩国学历工厂被爆出后,中国大使馆立即针对此类问题与韩国教育部进行了交涉,韩方随即要求高校严格管理大学学位制度,涉事大学也停止了该项目。
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也已被列进“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名单,如果不改变“速成博士”的操作,保障博士培养质量,大概率会沦为学历不被认证的“野鸡大学”。
现在,邵阳学院事件之后,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相信监管部门会进一步强化学历认证,遏制混文凭的水留学,不再为“速成博士”留下操作空间。
而另一方面,“速成博士”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在于,当下高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过于教条和僵硬。学历指标的硬门槛达不到,就无法获取更多办学资源,也无法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等。
学历只是能力的标签之一,能力是本,学历是末。但在这样的规则下,一旦有高校本末倒置,学历注水,以假乱真走了捷径,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因为如果学校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去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注定是耗时耗力还不一定有成效的,也会因此丧失很多发展机遇,从而落后于其他走了速成博士捷径的学校。
但当博士学历被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标签,就会徒增虚名,而无真才实学,这样的高校,哪怕师资博士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也是误人子弟的教育“豆腐渣工程”。
从这个角度看,要加强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速成博士显然并不可取,高校的考核指标必须杜绝“水学历”,更要摆脱“唯学历”论。
不过,破除“唯学历”论,并不是不看学历。
就在前段时间,北大王宽诚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被曝出了博士学历造假。
在陈春花简历中列示的爱尔兰欧洲大学,被扒出其实只是一所“野鸡大学”——在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经爱尔兰高等教育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正规大学有25所,其中并没有该所学校。
对此,陈春花回复称,她曾告知过北大国发院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未认证,而北大国发院更看重的是其管理研究价值与实践经历,所以通过了对陈春花的引进决定,在北大人事系统中,陈春花的学位认证材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学位。
在舆论的关注下,事件持续发酵,目前,北京大学已终止了陈春花的聘用合同,北大教授学历造假的事件似乎也落下帷幕。
但和速成博士事件类似,查出陈春花一人学历造假并不是关键。邵阳学院其院其事、陈春花其人其事,不过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我国尚不健全的高校发展与考核体系。
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阶段。
如果从毛入学率5%算起,我国实际上只用了2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再从大众到普及的增长过程,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国家。
这种跨越式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未完善的问题,在“质”与“量”的协调发展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一个较为完备的发展体系,必然需要时间的长期积淀与实践的反复试错。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还需要解决发展方式、系统结构、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阶段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来源:
罗志敏,杨浏祎.制度变迁与规则流变:普及后阶段我国高校的生存境遇及可能演化[J].江苏高教,2022,(04):36-43.
赵婷婷,郭曼瑞.“量”与“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07):1-10.
刘志林.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5):120-126.
武任恒.高层次人才(博士)引进对中部地区普通高校发展的效果研究——以江西某高校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01):95-103.
林利胜.高校扩张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4,(08):21-22.
央视新闻网:《韩国沦为中国“学历工厂”:博士速成12天修完一学期》
央视新闻网:《揭秘海外速成博士:毕业门槛低于国内费用12万元左右》
法制日报:《“速成博士”缘何被追捧》
新京报:《引进“速成博士”为何屡屡出现?》
观察者网:《巨资“批发”东南亚博士,四线城市高校走不出的怪圈?》
上观新闻:《揭秘海外“水博士”:疫情期间甚至不出国就能拿学历_上观新闻》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